- 张玉;闫珂;文琦;曹莎;
乡村地域多功能分析是乡村地域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熵权-TOPSIS法和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黄河中下游地区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特征和耦合协调状态进行分析,识别出乡村发展问题区域,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振兴发展路径。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经历恢复增长—转型调整—谋求高质量发展3个阶段,总体上各项功能向优化提升方向演进,其中农业生产功能呈现“稳定—倒退—再稳定”的特征,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功能演化轨迹出现峰值右移倾向。乡村地域多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从低水平平衡过渡到多层级失调再向高水平耦合的螺旋式递进的演化规律,黄河下游的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境内耦合协调度较高。研究共识别出制约乡村发展的5类35个问题区域,针对农业生产功能滞后型、经济发展功能滞后型、社会保障功能滞后型、生态服务功能滞后型和农业-经济-社会-生态失调型等不同类型区域问题表现,分区分类提出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2025年02期 v.46;No.168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曹智;张玉;刘烜赫;
现阶段村庄规划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及前瞻性特点,其编制需要有坚实的理论支撑与规律遵循。以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理论基础及其编制技术要点为目标,从乡村功能与层级形态视角提出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研究发现:(1)村庄规划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以乡村地域人地协同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2)明确乡村多功能属性是村庄规划的前提,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的“六地”功能为村庄建设和治理指明了方向。(3)村庄规划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要求,以及村庄发展的开放性、城乡关系互动性特征要求村庄规划研究对象为包括县域甚至城市边缘的广阔区域。(4)基于乡村功能与层级形态的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包括县域多体系统认知、村庄定位与特色识别、特色挖掘与产业组织、居民点空间布局与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修复与国土综合整治、风貌设计与建设引导、近期项目与保障机制等内容。
2025年02期 v.46;No.168 21-2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徐庭菊;张连华;
提升农地长期投资水平对于提高耕地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对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苹果种植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T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转入主体、流转契约特征与农地长期投资的关系。研究发现:(1)相对于小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的农地长期投资水平更高,投资强度比小农户高118.13元/667 m~2;(2)不同经营主体的土地转入契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新型经营主体书面合同签订比例更高、契约期限更长;(3)农地流转的契约特征在经营主体对农地长期投资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4)家庭经营规模、地块规模、挂果年限及种植密度等也是影响农地长期投资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完善和规范农地流转市场的情景中,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经营主体进行规范化流转农地、鼓励连片流转农地以扩大地块规模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地长期投资水平。
2025年02期 v.46;No.168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冯骁;妥小萍;高桂英;
易地搬迁是解决经济与生态、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易地搬迁移民在空间位移、社会关系重构中产生的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入方面问题的显现,构建推进易地搬迁移民社会融入机制是现阶段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宁夏易地移民在政府、企业与个人协同下实现稳定与发展。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新生代移民乡情文化异化,代际移民的社会融入与需求差异发生变化。以宁夏易地移民3个时期代表性区域良田镇、闽宁镇和红寺堡区为例,研究代际移民社会融入不同维度与程度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易地移民整体上经济和文化融入的程度较高,而社会参与和心理融入有待提升;第2代移民在各维度的融入度都高于第1代移民,表现出较高的适应性和参与性,对社会参与融入与社会交往表现出更强烈的需求;社会参与融入不足是移民社会融入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提出构建易地移民搬迁社区治理共同体,提升移民共同体意识,加强移民创业就业培训,强化社区多元化功能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等提升易地搬迁移民社会融入性的建议。
2025年02期 v.46;No.168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马玲;刘学武;
精准测度与综合评价农产品主产区乡村空心化水平,揭示农产品主产区县域乡村空心化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保障农产品主产区国家粮食安全,因地制宜整治空心村,创新机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县域视角下以银川平原农产品主产区5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统计年鉴与实地走访数据,从土地、人口、产业三方面构建乡村空心化综合测度指标体系,采用自然断点法对5个县(市、区)乡村空心化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乡村空心化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农产品主产区乡村空心化现象的形成机理与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银川平原农产品主产区乡村空心化程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异质性,各地区在人口空心化、土地空心化、产业空心化、综合空心化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常住人口比例、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及区域经济结构对乡村空心化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银川平原农产品主产区乡村空心化是土地、人口、产业等多维度要素空心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整治乡村空心化问题,要多措并举协同推进,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增强乡村经济内生动力;二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基础设施布局,促进教育、医疗资源均衡配置;三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宅基地管理和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2025年02期 v.46;No.168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